股票计算,如果巴菲特不进行慈善捐赠的话,其现在的持仓市值已经高达2449亿美元(截至2023年6月),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首富。即便是在捐献了超过半数的财富之后,如今的巴菲特依然坐拥千亿美元身家,常年位居“福布斯富豪榜”前5名。如果把巴菲特所获得的巨额财富视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那么在“立功”之外,巴菲特还有一项极其卓越的成就,那就是“立言”。巴菲特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把他对投资、对人生的理解都倾注在历年的致股东信里。《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也因此被誉为投资界的“圣经”,几乎是每位投资者的必读书目之一。由巴菲特原著,坎宁安整理,是学习巴菲特的第一手资料。2023年6月,我发起了“学习原文每日打卡”活动,多次被推荐为“雪球热帖”。为方便公众号上的更多读者学习,我决定定期将相关联的内容发布于此,定名为:原文精读。每期按主题推送10天左右的打卡内容,以下为第31期(2024.4.14~2024.4.25):
除了象征性的金额外,我们尽可能的避免债务,举债仅限于以下三种情况:(1)我们的某些短期投资策略会涉及到购买美国政府(或机构)债券,我们偶尔会通过债券回购来融资。这种交易具有高度的投机性,只适合最高等级的债券。(2)我们会拿有息的应收账款组合来融资,我们很了解其风险特征。(3)我们的一些子公司,如伯克希尔-哈撒韦能源公司,可能会产生一些债务,并出现在伯克希尔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上,但伯克希尔不会为其做担保。(2005年)
心得:巴菲特列出了举债的三种情况:高等级的债券回购、应收账款融资、子公司融资但总部不做担保。这和一些杠杆客常用的融资融券、信用卡套现等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精译:从风险的角度来看,来自十项各不相关的公用事业,假设其利息保障倍数为2:1,那么就会比利息保障倍数更高的单一公用事业要安全得多。巨灾可能会引起单一公用事业破产,无论其债务政策有多么保守。卡特里娜飓风对新奥尔良当地电力公用事业的冲击就是明证。但一场天灾,比如美国西部某州的地震,不会对中美能源产生同样的冲击。即使像芒格这样的杞人忧天者,也没办法想象任何重大事件会系统性地降低中美能源的收益。由于中美能源受监管的收益来源日益多样化,它将从始至终维持大量债务。(2005年)
心得:利息保障倍数是公司制作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它是衡量企业长期偿还债务的能力的指标。利息保障倍数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然而,最好的风险分散并不是单一事业利息保障倍数的最大化,而是多项事业的组合经营。
精译:情况大抵如此。我们无意为了收购或经营之目的,让伯克希尔背上任何重大债务。当然,传统的商业智慧会认为我们过于保守,如果我们适度地增加资产负债表中的杠杆,就可以安全地获得额外的利润。也许是这样。但伯克希尔有数十万投资者,其中很多人的大部分净资产都投资于我们的股票(尤其是我们的很多董事会成员和重要经理人),公司的灾难就是他们的灾难。(2005年)
心得:巴菲特之所以不愿意背负任何重大债务,是因为他非常保守;而他的保守,源于他对股东、董事、高管具有高度的受托人责任。相比于很多私募基金“正面我赢,反面你输”的豪赌行为,巴菲特真可谓是业界良心。
精译:此外,有些客户遭受了永久性的伤害,在长达50年或更长时间内,我们都要给予保险赔付。对他们以及别的客户,无论是发生金融危机、证券交易所关闭(1914年曾发生过一次长期关闭)甚至国内生化或核袭击,我们都会承诺提供100%的安全保障。我们很愿意承保巨灾风险。事实上,我们为单一巨灾签订的高额保单无出其右。(2005年)
心得:1914年6月28日,19岁的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成为触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7月31日,纽交所宣布关闭。直到12月15日,纽交所才宣布重新开张。接近半年的闭市,创造了美股的历史记录。时间已逝去了110年,也许在未来我们还会见证历史,希望到当时,我们都能多一分淡定和从容。
精译:我们还有一个庞大的投资组合,在某些情况下,其市值可能会急剧下降(如1987年10月19日发生的那样)。然而,无论发生啥,伯克希尔都将拥有稳定的净资产、现金流和流动性,能够轻松应对任何不利局面。任何其他方法都是危险的。多年来,很多聪明人已经通过艰难的方式了解到,一连串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数字乘以零,终究是等于零。我不想亲身体验这个方程式的效果,我更不想承担将这种惩罚强加于他人的责任。(2005年)
心得:任何数字乘以零,都是零。保证自身在市场最极端的情况下不被“炸毁”,也就拥有了日后东山再起的机会。今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前提是我们要有能力穿越明天的黑暗。
精译:诚然,有些人利用负债得以致富。殊不知,这也是一条返贫之路。当杠杆发挥作用时,它会放大你的收益。你的配偶认为你很聪明,而你的邻居会嫉妒你。但杠杆会让人上瘾。一旦从中尝到甜头,很少有人会转而采取更保守的做法。正如我们在三年级时所学到的,任何一系列正数,无论数字多么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只要乘以一个零,就会顷刻间灰飞烟灭,有些人在2008年又重温了这一课。历史告诉我们,即便使用杠杆的人非常聪明,最后也难逃归零的宿命。(2010年)
心得:杠杆会加快事态发展的速度,但是不会改变事态运行的方向。故此,有人因杠杆而致富,有人因杠杆而返贫。不过,这都只是过程。致富的人会因为尝到杠杆的甜头而继续,直至返贫为止。归零,才是绝大多数杠杆客的终极宿命。
精译:当然,杠杆可能也会对企业造成致命打击。负债累累的公司往往认为,这些债务到期之后还能续贷。这种假设通常是有效的。但偶尔有一些时候,由于公司自身问题或全球信贷短缺,到期债务一定要通过支付来偿还。此时,只有现金才能解决问题。
然后,借款人就会明白,信用就像氧气。此二者,但凡在充足的时候,我们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当它们缺失时,我们才会注意到。即使信贷短暂缺失,也会使公司陷入困境。事实上,2008年9月,许多经济部门的信用在一夜之间消失,险些使整个国家陷入困境。(2010年)
心得:这段的金句是“信用就像氧气”。其实像氧气的不止是信用,还有健康、亲情,等等。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有它的时候你觉得稀松平常,没它的时候你觉得追悔莫及。所以,要学会珍惜我们现在就拥有的一切。有很多的人和事,当时只道是寻常,再回头已百年身。
释义:1.“withstand”意为“承受”;“unprecedented”意为“前所未有的”;“turmoil”意为“混乱”;
精译:在伯克希尔,我们将持有至少100亿美元的现金,这还不包括我们受监管的公用事业和铁路业务持有的现金。出于履约的考虑,通常而言,我们至少有200亿美元在手,这样我们既能承受前所未有的保险损失(迄今为止,我们最大的损失约为30亿美元,来自保险业最昂贵的灾难——卡特里娜飓风),又能迅速抓住收购或投资的机会,即使在金融动荡时期也是如此。
我们的现金主要以美国国债的形式存放,并避免其他收益略高的短期证券。早在2008年9月商业票据和货币市场基金的问题暴露之前,我们就坚持这一政策。我们同意投资作家雷·德沃观察,“为了获得高收益而损失的钱,比被持枪抢劫的还多。”在伯克希尔,我们不依赖银行授信额度,也不签订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担保的合同。除非与我们的流动资产相比,这些金额微不足道。(2010年)
心得:巴菲特为何需要保留巨额现金?他解释得很清楚了:第一,应对时刻都有可能发生的保险损失和赔付;第二,随时有钱可以抓住并购或投资的机会。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不存在这两方面的情况,那么只要市场不是极度高估,我们都应尽量满仓。
3.“episodes”意为“一段时期”;“offense”意为“进攻”;“scramble”意为“争抢”。
精译:鉴于我们对使用杠杆的谨慎态度,这让我们损失了少许回报。然而,拥有充裕的流动性让我们夜夜安眠。此外,在时不时就会爆发的金融危机期间,我们会做好财务和心态上的准备,在别人苦苦求生时大举进攻。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后,市场一片恐慌,我们却在25天后投资了156亿美元,原因就在于此。(2010年)
心得:巴菲特思维敏捷,反映在行文上,长难句较多。在翻译时,我会尽量将那些“从句套从句”的句式拆分。比如今天的最后一句,让我给拆分成了四句,阅读和理解起来都不会太累。
释义:1.“vivid”意为“生动的”;“obscure”意为“模糊”;
精译:伯克希尔本身的例子就可以说明:短期股价波动具有随机性,有时它会掩盖长期价值增长。在过去的53年里,伯克希尔通过收益再投资,让复利发挥魔力来创造价值。年复一年,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伯克希尔的股价遭遇过四次实打实的大跌。详见下表:
心得:显而易见,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及21世纪的前十年,伯克希尔都经历过巨幅下跌。差不多每隔十年,这样的情况就会出现一次。最近的一次暴跌出现在2020年初,伯克希尔的股价从347400美元一路下跌至239440美元,跌幅约31%,当时的恐慌程度可以想见。然而,目前伯克希尔的股价连创新高,截至2024年4月21日的收盘价是611244美元。
2.“plunging”意为“暴跌”;“rattled by”意为“因…而紧张”;“scary”意为“恐怖的”;
精译:上述表格为我反对举债投资提供了最有力的论据。股票短期的跌幅是无法预测的。即使你借的钱很少,你的持仓也没有立即受到市场暴跌的威胁,但你的头脑也很可能会被可怕的新闻头条和令人窒息的评论所干扰。如果头脑无法保持淡定,也就没办法做出好的决定。
在接下来的53年里,我们的股票(以及其他股票)还会经历类似的暴跌。没有人能告诉你,它们何时会发生。绿灯随时都可能会跳过黄灯,直接变成红灯。(2017年)
心得:巴菲特在2017年致股东的信里精确指出,将来肯定还会经历类似的暴跌。巴菲特说得没错,之后伯克希尔又出现了两次股价大幅度波动:2020年1月17日高点347400美元,2020年3月23日低点239440美元,跌幅31%;2022年3月29日高点544389美元,2022年6月23日低点396500美元,跌幅27%......既然巴菲特预料到必有暴跌,为啥不提前避险呢?巴菲特也说了,没人知道何时会暴跌。满仓迎接暴跌,是投资的常态,习惯就好。
精译:然而,当股市发生暴跌时,它们为那些没有债务负担的投资者提供了非凡的机会。正如英国诗人吉卜林《如果》所述:
心得:吉卜林(1865~1936)是英国著名诗人、作家,曾旅居印度,游历美国、南非、加拿大等国家,1907年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首《如果》是写给他12岁儿子的励志诗,这些原则既适用于投资,又适用于生活,这也是“从价值投资走向价值人生”的有力例证。
趁着春节后的第一次发文,跟大家简单聊聊2025年我的规划:1.基金。基金是一切工作的核心,唯有良好的长期业绩表现,才是投资能力最有力的证明。今年我会更加专注于投研,希望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商业模式的思考、具体企业的分析。期望的目标是,熊市少亏钱,牛市正常赚。我们的第一只基金有超过3年的良好业绩,第二只基金也有良好的开局,希望我们大家多给我一点时间;
2.图书。《企投家巴菲特》已确定进入出版社审校阶段了,书名还没有最终确定,根据出版社意见,很可能是《从投资家到企业家:巴菲特经营与投资之道》,这本书预计2025年年内会出版。今年我还接到了另外一本关于巴菲特的翻译任务,等签了合同再给大家报告详情。期望的目标是,每年有一本新的译著/著作出版;
3.文章。文字是最适合深度思考的表达方式,因此公众号文章应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努力。当然,我是理性和感性杂糅的气质,或是说商业和文艺融合的气质,反映在文字表达上,它不会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温度的,有感彩的。我喜欢西格夫里·萨松的一句诗:心有猛虎,细嗅蔷薇(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4.视频。短视频是新媒体时代人与人交互的重要方式,它的特点在于直观、轻松、易传播。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思考,我确定了一些根本原则:口播;宽口径;真人出镜;输出观点和内容;时长2~5分钟左右。拍摄的方向包括:日常的投资和生活感悟;荐书,提取一本书最有价值的观点,力争做到播放时间短、知识密度高;5.直播。“冠亚讲书”依然会维持在每月一期的低频率,这是线上跟大家互动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同时也不会牵扯很多精力。除了例行直播,还会涉及到一些线上活动,比如之前参加过的刘润读书会、吴晓波频道,等等。对于知名财经媒体的邀请,我的态度是不主动、不拒绝,既给人家面子,又不过于在意,主打一个随缘。6.打卡。“原文精读”系列打卡已经持续了600天,无一日间断。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原文,我们差不多已经学习了三分之二,这就是日拱一卒的力量。每日打卡,是为了刻意给自己营造信息“茧房”,让自己沉浸在巴芒和价值投资的氛围里,尽可能避免被外界的纷繁复杂所干扰。等“原文精读”完成了,我们也会发起新的每日打卡。图书、文字、视频、直播、打卡,本质上都是为投资服务的。就像小米的生态链模式一样,我们大家都希望通过多种方式,最终构建出一个以投资为中心的生态。
投资是我一生的事业。方向确定了,剩下的就是朝着目标去努力。我还有很多时间能陪伴大家一起成长,每每念及于此,内心都觉得无比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