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初期盛行的旗袍有满清女旗袍、男长袍的外形特征,该旗袍全体为廓形,袖子稍有收紧;袍身长度减短至膝与脚踝之间;线条造型仍较平直,色彩素雅,纹饰上尽管用传统的凤戏牡丹刺绣装修,但显着简化,不再以装修表现位置与身份。
这件红丝绒短袖旗袍带有商标,为“上海虹口良友服饰公司,峨眉路95--97”。峨眉路在20世纪初以英国商人名命名密勒路,1943年改名峨眉路,可见这件旗袍应为20世纪40年代后制造而成。20世纪40年代的旗袍,遭到战役影响,全体风格更简练、便利、高雅,逐步呈现了短袖乃至无袖旗袍,领子高度也有下降,除了腰、胸、背等处省道运用广泛,也很多运用了拉链和子母扣等辅料。该旗袍门襟处不会再运用传统的盘扣,而是以揿纽取而代之。
20世纪30年代,我国旗袍与欧洲时装同臻鼎盛期,东西方服饰文明深度融合,这种多元文明年代的异样风气,也在女人服饰中得以生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