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陈赓夫人王根英牺牲后陈赓大病半月为她守节3年
TIME: 2024.08.21

  1939年3月8日,陈赓时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此时的他正带着战士们穿越平汉线,向西出发追击日军。

  这时,政委手拿着一封电报走到他跟前,沉默了许久,嘴巴张开又合上,还是一言不发。陈赓看着战友怪异的举动,十分干脆地问:“到底发生啥事情了?”

  政委叹了口气,十分不忍地把电报递到了陈赓面前,说:“你看看吧。”电报内容很短,可陈赓却看了很久很久,紧紧抓着电报纸,许久不言语。

  她的家庭十分贫困,王根英在小的时候就早早地承担起来家务和赚钱的任务,八岁的时候,小小的王根英就跟着自己的嫂子到纱厂学接线头,矮小的身影在纱厂中来回忙活,还要时常挨饿挨骂,日子过得很艰苦。

  11岁的时候,王根英俨然是个熟练工了,便到了恒丰纱厂做童工。又过了五年,她顶替了别人的名字到怡和纱厂成了一名正式的女工。怡和纱厂是英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最早的工厂之一,主要生产兰龙牌棉纱,在国内名气比较大。

  繁重的工作并没有让王根英麻木,她始终在寻找机会提升个人,坚信命运要自己来把握。

  沪东区党支部创办思恩义务夜校招生的消息一传出,王根英得知了工人可以不要钱入学,就立刻报名入学。就这样,白天在车间中埋头苦干,做着纺织的工作。晚上又提起精神,跑到夜校去识字读书,接受新思想的洗礼。

  在这里,王根英见识到了不一样的天地,人不必每天忍辱偷生地活着,每个中国人都是这片土地的主人。而日本的侵略,更需要每一个人民都举起反抗的大旗,只有保卫国家,每个普通人才能安宁幸福的生活。

  年轻而稚嫩的王根英被打动了,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学校的书籍资料,在知识的海洋里,她见了比最大的车间还要广阔的世界。

  王根英的优秀和热心在整个工厂里都出了名。大家都了解这一个小小的女工,干活麻利,学习起来劲儿更是大得不得了。于是,在选举纱厂第一个共青团支部的团支书时,王根英被推举了出来。

  1924年,在沪东区委的领导下,王根英组织举行了第一次的全场大罢工,而这场罢工中,总共有7000多人参与。这个18岁的姑娘的能力,让组织很快注意到了她。

  后来,王根英热情参加多次爱国运动,也曾经因为带领工人罢工而被盯上,关进过监狱。但她始终不改初心,在1924年,加入了社会主义共青团,担任团支部书记。

  五卅(sa)运动时,王根英再次带领全厂工人们走上了街头,为枉死的工友们讨回公道,更要外商们正视中国工人们的诉求。罢工坚持了118天,最终,资方同意了国人的诉求。

  此时的陈赓正在工人夜校担任教员,同时暗中收集秘密情报。学生中,有这样优秀而年轻的工人领袖,陈赓自然而然就注意到了王根英。

  陈赓在认识王根英之前就有过一段婚姻,是他的父母早早就为他定下的妻子。接受过新思想教育的陈赓,自然难以接受和素未谋面的女子稀里糊涂的定下终身,便强烈的反对拒绝。可家里的封建思想难以短时间内改变,况且对方是地主家的女儿,各方面条件都很好,无奈之下,陈赓逃走他乡。

  在工人夜校时,陈赓便多次向王根英示好,而这时的王根英只一心向往革命、向往知识,并不想分心在个人感情上。陈赓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常常跑到王根英家中,用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和老人家聊天,也常常在老人家面前夸赞王根英的优秀。

  王根英曾经说过:“不识字,没文化是最苦了,但哪有机会读书呢?要读书就不能做工,也就不能生活。只好望书兴叹。”

  王根英虽然没有答应陈赓的示好,却也没有表现反感,只沉浸在学习中。后来,随着陈赓的在上海的工作结束了,只能遗憾地离开了这里。

  而陈赓所领导的警卫营则担任了这次会议的警卫工作,他是安保部的部长,也是代表之一。

  两年过去了,可陈赓并没有忘记这个姑娘,他不想再错过王根英,因此做了一个大胆的举动。

  王根英正在认真听报告时,突然递来一张纸条,王根英好奇地打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王根英,我爱你!我想向你郑重求婚,希望你嫁给我!陈赓。

  王根英接到纸条后,先是大吃一惊,随后又有些生气。她对陈赓印象很好,也希望和对方能多接触一些,但正因如此,陈赓这样略显随意的方式就让她心中有些失望。

  陈赓的第二张纸条又传来了,依旧是热情洋溢的求爱,写着:根英,我爱你!我请求你做我的妻子!

  王根英的冷处理没有吓退陈赓,反而让陈赓更加热情,又传来了第三张纸条,写着:根英,我发誓娶你为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这三张纸条引起了轩然,参与会议的人都知道了陈赓写纸条求婚王根英,纸条被人家姑娘直接贴在了墙上的事情。

  周恩来得知后,找到陈赓对他进行了批评,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直接莽撞,只会让别人觉得不尊重。周恩来的话让陈赓回过神儿来,这才清楚自己给王根英带来的尴尬。可事情已经到了这样的境地,要怎么样做才能弥补呢?

  周恩来看着眼前无措的陈赓,心里暗暗决定要撮合二人。于是,在周恩来的提议下,他和一同去找王根英,向她解释和沟通,而王根英也理解了陈赓的行为,害羞的点了头表示同意。

  王根英作为上海代表被邀请参加全国第四次劳动大会,有参加了国际工人劳动大会,后来,在组织的安排下,王根英回到上海,继续地下情报的工作。

  而这时的陈赓,在南昌起义后,出发广东的途中,身负重伤,腿上和胫骨等处都中了弹,伤势严重,在多地之间流转诊治,两个月后才抵达上海见到了自己的妻子。

  留守上海的王根英一直在家中等待着丈夫的消息,她已经知道了陈赓身中数弹的消息,担心的不得了,等见到陈赓时,更是心下又心疼又悲痛。病痛的折磨和旅途的颠簸让陈赓瘦了很多,王根英一边细心照顾着陈赓,一边联系党组织请求帮助。

  在组织的安排下,陈赓被送到了上海专业的骨科医院做治疗,在牛惠霖和牛惠生这对医生兄弟的帮助下,总算是保住了腿。得知了这个好消息,多日以来一直坚强示人从始至终保持着乐观的王根英这才放下心来。

  中央特科主要是做地下工作,这中间还包括情报收集、对高层人物实施政治保卫、防止高层人物被国民政府和公共租界当局逮捕或者暗杀,并且开展针对国民政府的渗透活动。中央特科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采用暗杀的方式惩处当时背叛并且对导致非常严重危害的前党员。中央特科存在时间自1927年至1935年。

  陈赓曾经在苏联学习过保卫工作,因此被任命为情报科长。为了能让自己的行动不受怀疑,最好的就是像一个普通人那样生活。夫妻二人单独居住,很容易引起怀疑和关注。

  因此,陈赓将家中的弟弟妹妹都接到了上海,大家都住在一起,任谁看都是上海安家立业的普通人。

  儿子出生后,短短三年内,他们搬家了5次,每次都会用尽心思挑选一个四通八达容易躲避逃跑的位置。

  而长期提心吊胆的生活并没有吓退王根英,她总是一边照顾着儿子,一边教育陈赓的弟弟妹妹,不希望动荡的生活让他们的教育落了后。可她又不仅是个贤内助,她时常观察家附近的情况,会关注每一个路过的人和陌生的邻居,她知道,陈赓在外工作,一家人的安全都在她的肩膀上。

  有一次,陈知非偷跑出家门玩耍,碰到了巡逻的印度巡捕,他年龄虽小,却很敏捷的发现,印度士兵的枪没有自己的父亲藏在枕头下的枪好。但他年纪太小,并不知道厉害分析,出于对父亲的骄傲,他说了一句:“红头阿 三的枪,还没有我阿爸的枪好!”

  这话被红头阿 三人听到了,便跟着知非到了他们家中,正巧碰上了出门寻找儿子的王根英。面对印度巡捕的质问,王根英反应很快,装作不懂其中利害关系的样子回复到:“有啊,有一支枪,是他爸爸在永安公司给他买的玩具枪。”

  王根英反应得很快,又回答得有理有据,让印度士兵相信了她的解释,只以为是小孩子分不清楚真假才随口说的。

  1931年,顾顺章叛变,因为陈赓与顾顺章联系密切,为保护他。组织将他调往外地,而王根英则留在上海继续做地下工作,后来,为了更好地宣传和组织抗日,王根英忙绿得只能拜托其他人来照顾自己的儿子。

  可丈夫两次回来,两次都是中弹重伤,王根英已经被丈夫的两次重伤吓坏了,她想要陪着陈赓。

  组织刚刚同意二人一同行动,可陈赓却因叛徒背叛而入狱。这让本就忧心丈夫伤势的王根英更加失魂落魄。

  4月初,王根英得知陈赓已经被押解到了南京,长时间的奔波和数日的寝食难安,让王根英眼前一黑抱着孩子倒了下去。孩子被人抓住了脚,保住了性命却磕破了头,而摔下楼的王根英,虽然受伤,却还在念叨着陈赓的安全。

  但到了1933年12月,王根英因为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关押在南京的一所监狱里。

  长时间的杳无音讯,让大家都以为王根英已经遇害,直到1935年,一个绣着“千云而上”的书包从监狱里送到了陈知非的手上,大家才知道,王根英还活着,她还挂念着儿子,希望儿子学好文化,踏云而上。

  陈赓在那天的日记之中写下:昨日根英由西安到达云阳总政治部,小平加菜为我们庆祝,并另辟一室使我们能作竟夜长谈,其快乐有胜于1927年武汉新婚之夕。根英在狱中长达4年,艰苦倍尝,在敌人威逼利诱之下,从始至终坚持党的立场不动摇。

  后来,夫妻二人,一人在前线抗日,一人在后方党校学习。毕业后王根英想要到前沿出力,便向上级提出请求。直到1938年,组织才同意,安排在太行山区的的财经干部学校担任政治指导员。

  陈赓远早就认出朝思暮想的爱人,冲过去抱着王根英,大声说道:喜从天降!喜从天降!天上掉下个王根英。

  1939年,财经干部学校收到日军突袭,在转移师生和伤员的过程中,大家都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祸患冲散了。王根英一路保护着伤员们,为此还把分配给自己的一头骡子让给了伤员,而自己则跟着警卫部队一起突围。

  眼看着就要逃离村子,王根英忽然想起装有公款和机密资料的包没有拿,便毅然折返回去取回。

  就在她出村的那个瞬间,日本人发现了她,子弹向雨点一下向王根英袭来,王根英被扫射倒下。

  等危机过去,们回去找她时,发现她身中数弹牺牲,腹部还有被刺刀割过的痕迹。

  时间并没有抹去失去妻子的痛苦,陈赓在百团大战胜利之后,突然间倒了下去,病了大半个月,好不容易清醒的时候,也是念叨着王根英的名字。

  1946年,陈赓找到了生活贫困、在工厂里做童工的儿子,告诉了他母亲的故事,鼓励儿子去学校学习。

  陈赓在王根英牺牲三年之后才考虑重新组建家庭,而这时,善解人意的傅涯出现了。傅涯敬佩王根英,更想要为王根英做点什么,因此,在陈赓逝世后,她拜访那些曾经的战友们,为王根英写下了传记——《报国何计女儿身》来记录她的故事。

  在去世之前,傅涯更是叮嘱子女们,把陈赓和王根英合葬在一起,她知道王根英是陈赓心中永远的痛,想要成全这位良将和为了革命牺牲的奇女子。

  我们今天的和平,是多少的前辈们负重前行才得来的,珍惜和平,珍惜生活,珍惜和家人们在一起的每一个时刻,致敬英勇的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