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职业规划,便会想到那些教人怎么拿票的文章,仿佛那就是正二八经的规划,说者方便,听者乐意。可职业生涯的规划定义远不单单是如此。是这么讲的: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针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做多元化的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换句话说,职业生涯计划要求依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对自己最合适能力的事业。职业定位是决定职业生涯成败的最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
在这样的定义下:带上军人二字的职业规划就变得宽泛起来,当注意力不在局部,局部的难题自然会有新的答案。本文从自我提升这个方面来谈职业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建议读者细品。(已进行部分删改)
以《远见》一书的观点为核心,结合与之相类似的文章,谈一谈对军人职业发展规划的思考认识,并给出一定建议。
我在大三实习的时候,向班排士兵询问了“你为什么当兵”,答案五花八门,实习结束之后,我专门请教了《基层政治工作》教员,教员答复:入伍动机复杂并不是洪水猛兽,“不怕他有诉求,就怕他没想法”。
工作中的痛苦不能只归因于体制。职业和岗位的痛苦不是军人的“专属”,我有一个很优秀的同批干部,他向我抱怨部队工作太缺乏意义,我跟他阐述了我的观点——“北京的战友抱怨自己工资低要求多,咱们这边战友抱怨离家远太封闭,考公的同学说事情烦没意义,大厂的同学说996太辛苦”。
事实是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上班本身就是枯燥乏味的。我承认工作中的痛苦跟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是,这并不代表换一个位置就能更如意,“中年危机”在地方一样普遍且令人焦虑。
对未来的规划并不完全有损于当前工作。部队里有个词叫“自我设计”,很多人以为是部队独有,其实不然,2018年8月21日《人民日报》就刊发过文章《年轻干部不能搞“自我设计”》。然而,职业规划并不完全是“自我设计”,只要能够结合自己实际,有利于工作开展和单位发展,大可不必给职业规划扣上“自我设计”的帽子,只有对自己未来负责的人,才会更好地对组织负责,以此来实现“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我在学校的时候,计划走政工路线,学着写稿子,在毕业综合打分排名政策之前就考取了三级心理咨询师;然而当我分配到单位,成为助理工程师之后,因为岗位和专业匹配度不高,就自费购买了专业书籍,并且学习相关网课;到现在因为演讲比赛表现突出被领导安排当作训参谋(编辑看到这个地方笑了),我又开始关注企业培训师和管理咨询相关知识。我可以比较负责地说,既圆满完成了上级交付的任务,也确保了自己始终在成长提高。
军人职业发展困境所在。《远见》一书将职业生涯当作一场至少长达45年的马拉松,并将其分为“强势开局”“聚焦长板”“持续影响”三个阶段。以22岁本科毕业为例,绝大多数都是22-37岁,37-52岁,52-67岁,考虑到自身阅历和认识,以及自身和读者需求,这里只探讨“强势开局”这个阶段。
强势开局期在职业上的努力必须着重于为前方的漫长道路挖掘和装备自己,学习曲线要比职位、职称更重要。在这一阶段,要为职业生涯打好基础并建立起良好的早期习惯。
书中提出了“职场燃料”这个概念,最重要的包含可迁移技能、有意义的经验、持久的关系。并且对于“职场燃料”要在第一阶段积累,第二阶段利用,第三阶段更新维护。
从这个观点中我们大家可以得出,军人之所以焦虑,是因为离开部队之后,可用“职场燃料”太少,不足以支撑后续的职业生涯发展:许多技能不可迁移。这便是军人职业发展规划的困境所在,也同样是广大战友发声诉求的根本原因。
破除困境的思路方法。《远见》也写到“职业生涯并不是以线性或可预测的方式发展的。你必须要时刻保持探索和学习的状态。职业机遇会变化,你的人生目标也会变化。当你遇到了新的路径和机会时,要保持冷静,有策略地思考。时刻准备好迎接没办法避免的变化,并让自己的职业策略随机应变。成功的职业生涯既需要自我的规划,也要良好的运气。自我的规划之所以必不可少,是因为它能让你抓住机遇。”
1号燃料:可迁移技能的培养。“可迁移技能是你在职业生涯中获取并拥有的各种基本能力。它们不仅是帮助你完成眼前工作的技术知识和行业术语,而且是当你从一个工作换到另一个工作,从一个企业换到另一个企业,甚至是从一个行业换到另一个行业时都能依靠的能力和基础。”作者列举了6种,并且另外推荐了3种。
列举了(1)处理问题的能力(2)说服式沟通技巧(3)达成目标的能力(4)“人才引力”(5)帮助和求助的能力(6)情商(EQ)。推荐了(1)如何与别人进行眼神交流和握手(2)如何搜索信息(3)如何呼吸。
我不知道各位读者看到这9项技能时是什么感受,我的第一感受是——“就这?”,之所以出乎意料是因为我没想到这属于技能的范畴,而且有的过于宽泛,比如处理问题的能力,有的过于细小,比如呼吸;但当我认识到之后,开始通过理论学习和日常实践来提升。我们还能自己来寻找和培养可迁移的能力,比如:办公软件使用、编程等等。而且,我自己还想到一个词语“定向迁移能力”,就是你想去的那个行业需要的能力,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进行能力储备。
2号燃料:有意义的经验。“有意义的经验结合起来可以让你在职业生涯中既成为复合型人才,又很稳健。新的经验会让你离开舒适圈,建立新的职业技能。”书中列举的例子有创业、第二语言、跨国工作、志愿者项目、电子商务经历等等。
要积累“有意义的经验”,我认为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做难事,金一南经常说“做难事必有所得”,这种有所得的难事便是有意义的经验,我们在部队的时候也要多争取机会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多见见世面,多了解活动组织套路,积累有意义的经验。二是带着“脑子”做事,比如我在当作训参谋的时候,领导安排我组织拉练,我从方案设计到筹划准备再到具体组织,取得的效果取得了大家的高度认可,之所以能组织好,就是因为在新训拉练和毕业拉练的时候我虽然只是参与者,但是参与整一个完整的过程我都非常认真,从而给我组织活动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借鉴。
3号燃料:持久的关系。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脉”,文中最重要的包含雇主、上司、客户、商业伙伴、身边的人才、同道中人。
军人转身前的工作关于对于转身后的职业发展基本没太大帮助,所以对于积累持久的关系,有这么几点建议:一是维护好大学之前的同学关系,规定不允许参加同学会,但是私人的同学关系并无禁止;二是在役期间的志同道合之人要保持联系;三是有意识地积累意向行业的人脉,比如很多行业的从业人员都会开设公众号之类的平台,能够最终靠这些平台来认识意向行业的人员,了解从事相关行业需要的证书、技能、知识储备等等,还可以给这些公众号撰稿,既赚取稿费,又体现能力,还可以在求职的时候打印成册,为个人简历锦上添花。
对军队人力资源架构设计的建议。评估岗位军地通用性,鉴于部队的各类岗位差异较大,与地方接轨的程度各有不同,可以与有关部门合作做评估,把各类岗位的军地通用程度做评估,通用性低的就考虑延长服役年限,尽量安排退休,通用性强的可优先考虑适当缩减服役年限。组织不给个人考虑后路,个人就要自己考虑后路,政策设计时应该处理好二者关系。
对准备转身之人的建议。1.做好本职工作,不求出彩,勿要出错;2.多清楚自己,做一些性格测试和职业测评,结合自己实际感受和已有经历,考虑转身后的职业发展;3.在准备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能够尝试运用到部队中来,例如,我目前就在考虑怎么在部队专业方面技术训练中,借鉴地方企业大学和企业培训师的一些做法,这样自己积累了实践经验,同时也为单位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对已转之人的建议。既已转身,对于过去的事情,要么心怀感恩,要么只字不提,要么心怀厌恶小范围讨论,但是公众发言时请注意言辞。很多人转身之后,从事了面向公众的职业,时不时地对之前的部队经历拉出来踩拉一通,每每见此,甚是唏嘘。
例如三五年前的“某龙哥”,拿着在军校时取得的全国性赛事名次作为投名状,决然退役去干自己最喜欢的事业,价值取向问题不作探讨,图个“利”字无可厚非;可又回头撰文把“稳定、体制”批判地一无是处,你说他以此为耻吧,可是自我介绍时,又喜欢装作若无其事地挂一句“上过军校”,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难怪有人喜欢骂他“逃兵”,其实连逃兵都不如,至少逃兵逃得利索,不会反过头来给自己的战友打黑枪。
大丈夫雷厉风行,敢爱敢恨,若非同道,请利利索索,割袍断义,君子交绝,不语人恶,一别两宽,江湖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