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那个熟悉的身影正在镜前静静沉睡,手中的毛巾还沾着未擦净的肥皂泡沫。这一幕让在场所有人屏住了呼吸,尤其是,她的眼泪夺眶而出,颤抖着喊出了那声"恩来!"——这位将周总理演绎得如此传神的演员,竟然是一个此前默默无闻的京剧演员。更令人惊讶的是,为了这一个角色,他曾经历过怎样惊心动魄的考验?又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在剧组内持续工作三十多个小时?为何一场意外的车祸非但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的表演愈发震撼人心?
世人皆知王铁成因扮演周恩来总理而闻名,却不知在此之前,他曾是北京城里一位籍籍无名的京剧演员。1946年,王铁成出生在北京西城区的一个戏曲世家。他的祖父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京剧票友,父亲更是梅兰芳先生的忠实追随者。
七岁那年,王铁成被送到了京剧名家奚啸佰的门下。说起这段经历,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当时奚啸佰已经很少收徒,但王铁成的父亲不死心,带着年幼的王铁成在寒冬腊月里,在奚啸佰家门口整整等了三天三夜。老先生被这份执着打动,终于松口收下了这个机灵的孩子。
在奚啸佰门下的十年,王铁成过着"早八晚十"的刻苦生活。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站桩,一站就是两个小时。有一次,他双腿实在撑不住了,偷偷靠在墙上休息,被师父发现后,不仅要重新站桩,还要额外多练一个小时。就这样,王铁成在基本功上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1967年,二十一岁的王铁成通过考试进入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这一年的招生极其严格,全国仅录取了二十多人。当时主考官对王铁成的评价是:"底子好,气质佳,最难得的是眼神里透着一股正气。"
然而,毕业后的王铁成并未如愿成为一名京剧演员。那时候,传统戏曲在影视圈并不吃香,他只能在话剧团跑龙套。从丫鬟到门子,从路人甲到跑堂的,但凡有露脸的机会,他都会认线年的一天,王铁成正在排练一出不起眼的群戏。忽然有人告诉他,剧院里要排演一部新戏,男主角是周恩来总理。当时没人把这一条消息当回事,因为谁都知道,能扮演总理这样的重要角色,轮也轮不到他们这些跑龙套的。
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话剧团的老团长突然找到了他,说是要他去试试周总理的角色。原来,导演组看过几十个演员,都不满意,正一筹莫展之际,有人想起了在后台经常对着镜子揣摩总理神态的王铁成。
第一次试妆时,王铁成站在镜子前愣住了。镜中的人,竟与记忆中的周总理有七分相似。这一切仿佛是命运的安排,为他此后的艺术人生铺就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1976年初春,话剧《转折》的剧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角工作。为了找到最合适的人选,导演组走访了全国二十多个剧院,试戏演员超过百人。其中不乏一些颇有名气的演员,但始终找不到那个能完美诠释周总理形象的人。
就在导演组即将放弃时,一位老演员提到了在北京话剧院跑龙套的王铁成。这位老演员曾经无意中看到王铁成在后台练习周总理的神态,觉得颇为传神。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导演组决定给王铁成一个机会。
第一次试戏定在了一个周六的下午。那天,王铁成穿着一件借来的中山装来到剧场。他的出现立刻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不施粉黛,不作修饰,单单是那份沉稳的气质,就让人眼前一亮。
试戏选择的是周总理在重庆谈判期间的一段戏。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片段,要求演员能够在短短几分钟内展现出周总理的智慧、胸襟和气度。当王铁成开口说第一句台词时,导演组的成员都不约而同地坐直了身子。
试戏结束后,导演组一致决定由王铁成出演周总理一角。然而,这仅仅是开始。为了让角色更加丰满,剧组特意邀请了几位曾经与周总理共事过的老来现场指导。他们给王铁成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总理喝茶时的手势,批阅文件时的坐姿,甚至连走路时的步伐节奏都一一示范。
在接下来的排练中,王铁成更是表现出惊人的钻研精神。他专门去找来了周总理的讲话录音,反复揣摩语气语调。为了模仿总理说话时特有的那份沉稳,他每天早上都要用温水漱口半个小时。为了还原总理工作时伏案的姿势,他在家里特意找了一张与道具相仿的桌子反复练习。
1977年春节前夕,话剧《转折》在北京人民剧院首演。当王铁成饰演的周总理出现在舞台上的那一刻,全场观众都屏住了呼吸。整场演出中,时不时能听到观众压抑的啜泣声。散场时,很多观众久久不愿离去,他们说,仿佛又见到了敬爱的周总理。
演出的成功使得《转折》开始在全国巡演。从北京到上海,从广州到重庆,剧组走遍了全国各大城市。每到一处,都会引起轰动。尤其是在重庆的演出,当地许多曾亲眼见过周总理的老都来观看,他们纷纷感慨,王铁成不仅形似,更得周总理的神韵。
1978年春,《人民总理》电影筹备工作真正开始启动。基于话剧《转折》的巨大成功,导演组毫不犹豫地邀请王铁成继续出演周总理一角。然而,从舞台到银幕的转换,给王铁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拍摄第一场戏时,一个意外的场景让整个剧组陷入了沉默。那是一场周总理深夜批阅文件的戏,王铁成按照话剧时的表演方式来诠释,却被导演喊停了。导演说:"舞台上的表演需要放大,但电影需要的是真实。"为此,王铁成重新开始了角色塑造的过程。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王铁成每天都要花六个小时观看周总理的新闻纪录片。他发现,在镜头前的周总理比在舞台上还原的更加细腻。例如,当总理在批示文件时,右手的食指会不自觉地轻轻敲打桌面;在听取汇报时,左手总是习惯性地扶着眼镜框。这些微小的细节,在舞台上很难被观众捕捉,但在电影特写镜头下却格外重要。
1978年夏天,剧组在南京拍摄了一场重要戏份。这场戏再现了1954年周总理视察长江大桥工地的情景。当时正值酷暑,温度高达38度。为了还原历史场景的真实感,王铁成坚持穿着厚重的中山装。在持续工作了十多个小时后,他突然晕倒在片场。送医检查发现,他已经中暑,但休息了短短两个小时后,他就坚持返回现场继续拍摄。
1979年初,剧组在北京拍摄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外宾的场景。这场戏要求大量群众演员配合,现场调度极其复杂。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拍摄效果,王铁成提前三天就开始练习整场戏的走位。第一天拍摄时,一个群众演员因紧张出错,导致整场戏需要重来。但王铁成没有丝毫抱怨,反而主动安慰那位群众演员,并耐心地指导他该如何表现。
最具挑战性的场景是周总理生命最后时刻的拍摄。这场戏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棚内进行。为了营造清晨的光线效果,摄影师特意设计了复杂的打光方案。王铁成躺在病床上,整整四个小时纹丝不动。期间,有一个镜头需要他的手指微微动一下,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拍了二十多次才达到导演的要求。
拍摄期间发生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意外。在前往河北某地外景拍摄的路上,剧组的车辆发生了交通事故。王铁成的右臂受伤,但他坚持不用替身,仅仅包扎了伤口就继续拍摄。后来有人问起这件事,他说:"总理在重庆谈判期间,身患重病仍坚持工作。相比之下,我这点伤算得了什么?"
1979年冬天,最后一场戏终于杀青。这是一场周总理在办公的地方召开会议的戏。拍摄结束后,王铁成久久没有离开座位。那一刻,现场所有工作人员都屏住了呼吸。办公桌上的台灯仍然亮着,镜头前的"周总理"依然保持着标志性的坐姿,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年代。
1980年1月8日,北京电影院张灯结彩,《人民总理》首映式如期举行。这一天,首都各界代表齐聚一堂,这中间还包括多位与周总理共事过的老,以及总理生前的亲属。最引人注目的是,也来到了现场。
首映式原定下午两点开始,但从早上九点起,影院门口就已经排起了长队。有的观众是专程从外地赶来的,甚至有几位老人拄着拐杖,在寒风中等候了四个小时。影院临时增加了座椅,但仍旧没办法满足观影需求。
下午一点四十分,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到达影院。当她步入放映厅时,全场观众自发起立,掌声经久不息。电影开始前,王铁成上台发言。他穿着一件普通的黑色中山装,向观众鞠躬时,许多人惊讶地发现,即便没有特殊的化妆和服装,他的举手投足间依然带着总理的风范。
影片开始放映,全场陷入了寂静。开场第一个镜头是周总理在办公的地方批阅文件的场景。镜头从背后缓缓推进,当"总理"转过身来的那一刻,突然发出一声低低的惊呼。坐在她身边的工作人员后来回忆说,那一刻老人家紧紧握住了扶手,泪水顺着脸颊滑落。
影片进行到周总理在医院最后时刻的场景时,放映厅里已经听不到任何声音,只有此起彼伏的抽泣声。当银幕上的"总理"轻轻闭上双眼的那一刻,哽咽着喊出了那声"恩来!"全场观众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许多人放声大哭。
放映结束后,久久没有离开座位。当王铁成来到她面前时,老人家颤抖着拉住他的手,说了句:"你演得太像了。"这句话让王铁成立刻红了眼眶,他蹲下身子,紧紧握住的手。
首映式结束后,一个感人的场景在影院门口上演。数百名未能入场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他们围着王铁成,诉说着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有位老党员特意带来了一张周总理视察工厂时与他的合影,他指着照片上的总理说:"就是这一个神态,这个表情,你演得一模一样。"
当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的记者正常采访了王铁成。面对赞誉,他从始至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不是我个人的成功,而是整个剧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首映式的成功让《人民总理》迅速在全国各地掀起观影热潮。各地影院开始加场放映,有的地方甚至组织露天电影放映,让更多群众能够观看。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北京,首轮放映两周内就有超过二十万观众观看了这部电影。
1981年春,《人民总理》的巡回放映工作仍在继续。各大城市的观影场次不断刷新纪录,王铁成也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邀请函。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摆在了他面前。
美国好莱坞的一位著名制片人在北京看过《人民总理》后,向王铁成抛出了橄榄枝。对方开出的条件十分优厚:签约三年,出演三部电影,片酬高达5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相当于王铁成在国内工作几十年的收入。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影视圈。许多同行都劝他接受这个难得的机会。那时的中国电影界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能轻松的获得如此优厚的国际合作机会实属罕见。但王铁成并没有立即做出决定。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封来自河南农村的信件改变了一切。这封信是一位老农写的,字迹歪歪扭扭,充满了错别字。老人在信中说,他和村里的乡亲们是坐着拖拉机,颠簸了一整天才到县城看的《人民总理》。看完电影后,大家都舍不得离开,围坐在露天电影场地上,一直聊到深夜。
紧接着,类似的来信如雪片般飞来。有的是从边疆军营寄来的,有的来自偏远山区的学校,还有来自沿海渔村的。这些信件中有一个共同的请求:希望王铁成能够继续在国内演艺事业中扮演周总理这一个角色。
1981年夏天,中央电视台开始筹备大型历史剧《建国大业》,剧组第一时间向王铁成发出邀请。同一时期,上海电影制片厂也在筹拍《外交风云》,同样想请他出演周总理。面对纷至沓来的邀约,王铁成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8月的一天,王铁成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放映室里,独自重看了一遍《人民总理》。第二天,他婉拒了美方的邀请。在给对方的回信中,他写道:"感谢贵方的青睐,但我已经决定继续在国内从事周总理银幕形象的塑造工作。"
这个决定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应。当年冬天,一位来自山东的老党员专程来到北京,将一块珍藏多年的手表送给了王铁成。这是一块周总理在1958年视察时送给他的纪念品。老人说:"这块表我一直舍不得戴,现在送给你,就当是总理还在世时送给你的。"
1982年初,王铁成开始了新的创作征程。他先后参演了《建国大业》、《外交风云》、《国事纪实》等多部重点影视作品。每次出演周总理,他都会重新进行系统的准备工作,不断挖掘这个角色新的层面。在一份采访记录中,他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总理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演员,我也应该这样做。"
1984年,王铁成获邀参加全国"五一"劳动节表彰大会。会上,一位来自东北的老工人握着他的手说:"我们厂的工人每次看你演的周总理,都觉得特别亲切,就像总理还活着一样。" 这句朴实的话语,印证了他当初作出选择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