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第一观察|时间·家国·人民——聆听2025年新年贺词
TIME: 2025.03.12

  第十二年,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聆听国家主席习发表新年贺词。回眸一年来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时刻,凝聚前行力量。国泰民安声声祝愿里,充实、温暖萦绕心间。

  “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海军、空军喜庆75岁生日”“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

  停驻于这些时间的刻度,习“深情回望共和国的沧桑巨变”,向来处求索。端起历史的长镜头,民族复兴的辉煌印记,熔铸于时代的洪流中,“一个个瞬间定格在这不平凡的一年,令人感慨、难以忘怀”。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吹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犹记得两次地方考察,在日照港码头岸边,临海凝思;来到黄河兰州中山桥段,驻足眺望。这是对空间的凭眺,也是对时间的瞩望。改革大潮奔涌,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21世纪已逝去四分之一,“2025年,我们将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离新中国成立八十周年完成300多项改革任务的目标,有不到五年。距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整十年。

  我们了悟时不我待的紧迫——“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

  我们坚定久久为功的信心——“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辞旧迎新之际,习语气从容而充满力量。

  “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30万亿元”“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我们的“家底”更加厚实。

  “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相互融合、同频共振”“绿色低碳发展纵深推进,美丽中国画卷徐徐铺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色更加亮眼。

  贺词中,铺叙中国经济厚积薄发的潜力和势能。辉光日新的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令人感叹沉甸甸的成绩来之不易。

  把步伐迈“稳”。“我们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扎实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回暖向好”。

  党的二十大以来,主持召开9场区域发展座谈会;一年来,赴10余个省区市考察调研……大江南北、长河上下,习运筹帷幄、谋篇布局,引领中国在改革创新、团结奋斗中焕发万千气象。

  聆听贺词,追寻一年来的“文化足迹”,“郁郁乎文哉”的神州画卷宛然在目。

  麦积山石窟“东方微笑”跨越千年、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天津古文化街人潮熙攘……政通人和的理想,离不开文脉的滋养传延。

  习深情告白:“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

  从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宅兹中国”,到步履坚实、筋骨壮实的泱泱大国,文明的深邃光芒给予我们启迪:文化自信从久远历史中来。我们赓续传统、开拓进取,必将铸就中华文明新的辉煌。

  “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我们把科技强国的标志性成果烙印在人类罕有涉足的领地;“南极秦岭站崛起冰原”,我们将历史背景和文化记忆镌刻在雪屑漫天的极地。

  梦想号探秘大洋、深中通道踏浪海天……探索极限、造福世界,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的“登高望远”,“展现了中国人逐梦星辰大海的豪情壮志”。

  年年今日,发表新年贺词时,习身后的背景始终是一幅《万里长城》,它巍峨挺立,气势磅礴。

  这一年,人民领袖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一如既往步履不停。贺词中,习谈到深入地方考察的点滴。入山问樵、遇水问渔,察民情、解民忧,以人民福祉为念,因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手总是紧紧同人民握在一起。共和国的功勋模范们华发苍颜、老而弥坚,巴黎奥运健儿载誉归来、青春无限,一次次亲切握手,传递温暖、信心和力量。

  为挺膺担当的奋斗者点赞。从人民子弟兵,广大党员干部,到无数劳动者、建设者、创业者,道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的朴素真理。

  为美好生活献上暖心祝福。群众关心的就业增收、“一老一小”、教育医疗等问题,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号召为之一起努力,“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祝大家“所愿皆所成,多喜乐、长安宁”。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

  十多年前,习在新年贺词中寄语,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线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一起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怎么样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有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互联网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地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互联网空间,携手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